Archive for the ‘Diamond Sutra’ Category
Don’t push it too hard
王建民落難,眾說紛紜。
剛才見到國外一篇文章,其中整理出的圖表,證明了王建民從去年五月中開始到今年的前兩場,確確實實球速變慢,沒有水平移動並且出手角度變高了。而這些都不是肉眼觀察的猜測,是Pitch f/x資料統計的結果,硬事實。
但原因在哪?無論國內外的媒體,至今還沒有出現一個不籠統並且有說服力的答案。
其實,從上面文章中看見的事實,基本上間接驗證了去年從Paul Nyman一系列利用Barry Zito 為負面樣本,討論投球機制的文章裡提到的觀念。也讓我對王建民的問題根源,更有一些把握。
關鍵字:出手角度變高。
先來看一張圖吧。
左邊是最近的Zito,球速84英哩;右邊是2000年的Zito,球速89英哩。
左邊的Zito有明顯推球的情形。所謂推球,是過於想把放球點壓低,所可能導致的結果。因為越想將放球點壓低,身體施力越呈現直線,因而喪失了橫向旋轉的力量(例如旋轉省略或不完全)。試著觀察黑色箭頭和後腳(軸心腳),左邊的圖箭頭接近直線(由上往下),後腳則順著施力方向,有種被拖住並且顛簸的感覺;而右邊的圖,身體有利用到比較好的橫向旋轉,同時後腳很自然的擺動(我們若看橫向旋轉更完全的側投投手,例如南韓林昌勇的影片,會發現後腳會猛力但順暢的被甩到前面。)
現在再來看一下王建民的照片,攝影時間是去年6月,我們明顯可以感受到他後腳一樣有顛簸和拖曳的感覺,與07年5月的這張照片有明顯不同。或許你會說,可能是動作中拍攝時間點不同所造成的視覺差異,這的確是目前資源有限的舉證困境,但下次在電視上看王建民投球,或者重看這兩場的影片,應該一樣可以發現他在投完球之後的後腳,有顛一下並且卡住的感覺。
除了之前一直聽王建民提到希望將放球點壓低,會造成這種推球的狀況,將出手角度(Arm Slot)拉高(例如一樣常聽到的手肘抬高)也可能造成同樣效果。雖然原意可能是希望藉著更為高壓的投球,來增加滑球墜落的縱向幅度,但任意將Arm Slot改變,特別是調高,非常容易造成投球動力鍊的斷裂(也就是現在教練們發現的上下半身沒有連起來),此外強調由上往下(南北向)的施力方式,雖然使用得宜,可以讓速球控制更為精準,但代價將是水平移動的喪失,也就是所謂球不會跑。甚至我們可以明白的說,從古自今沒有一個極端的滾地球投手(Sinkerballer),是用所謂高壓方式來投球的,因為這違反了基本物理。
而無巧不巧,和王建民一樣的情況,也發生在之前洋基最受期待的新星Phil Hughes身上,這裡有一篇文章討論他的出手角度,同樣發現有提高的情況,並且猜測改變原因可能是為了要能投出從12點方向到6點方向的更標準曲球。而這樣的犧牲,除了球速減慢(橫向旋轉利用較少)之外,速球橫向移動減少的結果,從滾地球比率中可以看到很大差異:06年滾地球比率是極高的53.2%、但07、08年上到大聯盟後的106局,只有36.1 %。
因此王建民的問題可能在於過高的出手角度讓伸卡失去橫向移動,同時也因為這個改變,讓動力鍊產生斷裂(推球),球速減慢。而究竟這樣的改變是教練有意識的建議,抑或是投手自己姿勢的變形,因為沒有人提問,所以目前並不得而知。不過就算我們這種路人的觀察和建議或許並不值兩毛錢,但至少下次王建民出賽,可以試著把注意力放在出手角度和出手後身體動作的後續(Follow Through)上,說不定可以因此早別人一步發現王建民回來的線索喔。
一元戰隊 啟動
和別人講自己夢幻棒球(Fantasy Baseball)遊戲裡的隊伍情況,大概是所有話題裡面最無聊的一件,畢竟誰會在乎你在不痛不癢遊戲中的優劣成敗?
但這回情況有點不同,一來我已經相隔三年沒有下場,二來玩的是之前沒試過的競標選秀,除此之外更重要的是,我出了一個天大的苞,也因此將自己放進了難得一見的有趣處境。
選秀開始時,所有最強球員的名字紛紛被拋出來讓大家競價,每一個名字出現,價錢幾乎都像發了瘋一樣的不停攀高,在預算只有260塊的有限情況下,前面球員卻動輒標到50、60塊。當時的我正暗自好笑,謹守只要球員一超出預設價位,絕不追加的原則,是以很多人已經花了100、150塊帶了兩、三隻走,我則還沒任何球員入隊。
突然間,Prince Fielder名字跳上螢幕,對照一下自己整理的單子,這是預設一壘砲手中最後一個了,同時大家出價幅度也慢慢和緩下來,心想得手的時間總算到了。但第一次出價,不知道是緊張還是怎麼樣,在興奮充血的情況下,一時手滑將30塊,按成230塊,標價送出,剎那之間眾人譁然,紛紛恭喜,說這絕對是有史以來看過最貴的一張合約。偏偏我又不能像蔡銘超標鼠、兔首一樣擺爛不算,心情頓時彷彿聯考有一科忘了去考的考生般,萬念俱灰。第一筆就弄成這樣,剩下30塊,而還有24個球員要填,這樣能玩嗎?
於是接下來漫長的選秀中除了 Joba Chamberlain 我以六塊拿下、Andre Ethier 兩塊入袋,其他所有球員價錢都無法高於一塊,換句話說,只要任何球員有人出價,就沒我份,而輪到我提球員時,隨便只要有人多出一塊,那也就跟我掰掰了,害得我幾乎所有真正想要的球員都不敢碰,只能丟一些無關痛癢的名字出來期待先把陣容塞滿。
選秀結束,今天起所有沒人選的球員也都成為自由球員,可以任意撿拾入隊,因此我玩 FB 以來最怪異的球隊,「一元戰隊」終於正式誕生!
以下簡單介紹團隊打擊陣容(投手明天好了),以及對他們的期許。
復活的藍色火焰
Pitchers, like poets, are born not made. – Cy Young
投手們,像詩人,是天生而成 – 賽揚 (史上最多勝投手)
2006年10月30號下午,民權東路一家會館地下樓,將要進行郭泓志的回國記者會,明亮而擁擠的會場內,塞滿了至少30部攝影機,上百位記者。環顧四周,講台後方黑色背板上,穿著道奇球衣的郭泓志雙手抱胸,露出側面酒窩,雙眼自信的看向前方。
記者會開始,當身材壯碩的郭泓志戴著帽子出現在講台上,閃光燈開始像雨水般不斷地落在他的臉上、身上、還有那隻佈滿傷痕的左臂,這是離開台灣七年後,他第一次正式站在大家眼前。儘管看起來有些生澀,但隨著主持人的訪問,所有人慢慢見到了一個健談、幽默的郭泓志,即便在講到赴美最艱困的時刻,全場還是會被他的話語給不時逗的哈哈大笑。
然而七年前郭泓志離開台灣時並沒有這麼多的祝福與笑聲。
1999年7月,道奇宣佈簽下郭泓志,當時和曹錦輝一左一右叱吒縱橫高中棒壇的他,隨後卻突然成了一場在國族、家庭和金錢間拉扯的倫理大劇男主角,原先出國的美事變了調,正滿18歲懵懂的他,開始被扣上各種帽子、負面新聞也越滾越多,但已經一腳踏進大人世界的他不怕,因為他知道手邊有的是無敵的青春和揮灑不盡的才華。
在毅然地踏上美國土地後, 2000年小聯盟1A第一次正式登板,郭泓志的天份就完全爆炸開來。最快球速98英哩,主投三局無安打、三振對手7次,該場比賽至今仍是小聯盟鄉野間不斷輾轉的傳說,當時在場的每個人,從隊友、球探到球團管理階層,無人不被郭泓志超齡的投球演出給深深撼動。
然而此時郭泓志並不知道,接下來等待他的卻是一連串惡夢,事實上,那場比賽在三振最後一名打者之前,他的左手肘韌帶便已斷裂,接下來五年,他總共動過兩次韌帶重建手術(Tommy John Surgery)、一次結締組織清除手術,總投球局數加起來是少到令人悲嘆的42 1/3局。日復一日、枯燥沒有盡頭的復健以及年年增長的歲數,都已經讓最初的夢想越來越冷。
早熟的天才蒙塵,被荒棄在數千球員一角。
然而人們沒查覺,當時的郭泓志,其實是一團躲在黑雲之後的火熱太陽,靜默地等待天啟的一刻降臨。終於,2005年春天,根據他自己的說法,一夜之間他的手臂活了過來,98、99英哩的速球開始不斷出現,人們奔相走告:「郭回來了(Kuo is Back)!」。
大亨小傳作者Scott Fitzgerald曾經寫過:「美國生活沒有第二幕的機會」,但郭泓志活生生扭轉了這個論點,05年一年之間,他狂風般從小聯盟襲捲而上,1A、2A跳過3A,等到了九月初,他猛然發覺自己居然已經置身在大聯盟中!
而這只是一個天才復活故事的開端,太陽才剛露出一條金邊,光芒還未真正射向大地;劍只離鞘三寸,長達五年復健所鬱積的能量,正要開始脫灑揮斬。郭泓志投球,有一股純然才能所散出的氣韻,生猛勃發,天份似乎從身上的每一個細胞滿溢出來。砲統般的左臂,雷電舞過的瞬間,白球迸閃而出,襲向60.6英呎外驚駭的打者。而手臂球衣上的道奇藍(Dodger Blue),在高速揮動下,更如同一抹藍色火焰,乍看冰冷,實際上卻更為灼熱,就像郭泓志投球時面色儘管無動,但內在卻早已完全燃燒。
這本雜誌書所要捕捉的,正是這種原始吸引力和感動。一個天才如何從最絕望的死亡幽谷,繞過長而崎嶇的道路,終於回到那屬於他的應許之地。在這之中他有千萬個理由可以失敗,可以放棄,甚至幸運之神祇要在任何一個轉角決定捨他而去,那麼接下來的一切都不會發生,就像之前那些曾經擁有過全世界的才能,但隨即便如奔星長慧般消失的年輕人,徒然讓人喟嘆。但也是這種脆弱的本質和靈光的片刻,才使棒球運動叫人們流連忘返,因為彷彿所有東西都懸於一線、危若朝露,必須要天份、努力、運氣還有進步的醫學,全部同時聚集在一起,才有可能成真。
有幸的是,在郭泓志至今不長的棒球生涯中,這些元素全都可以見得到,我們看見無匹的天才、看見傷痛的折磨,看見復健的苦絕,看見醫學的救贖,但更讓人興奮的是,我們知道,無論我們目前看見了什麼,都還注定只是一點點而已,在超人們群聚的大聯盟舞台上,這朵奇異瑰麗的花才正要開始綻放。如果能以這本特刊出版的當下,同時作為一個起點和終點,那麼我們衷心希望郭泓志過往所有的苦難能在這裡結束,而一段傳奇將從這裡展開。
寫於2006年11月
摘自《郭泓志的復活之路》
沈默之聲
The Sound of Silence
道德經裡四字:「大音希聲」
形容最巨大的聲音、往往卻不可聽聞。
王建民正是以這樣的方式到來。從小到大的過程,除非你是基層棒球的狂熱者,否則不太可能一路追隨,從來極少被媒體報導的他,卻在2000年突然竄起,一舉拿到選秀第一輪等級的201萬美金簽約金,跨海而去。
不過到了美國,卻又被傷痛纏身,前三年都沒有完整長季聯盟的出賽紀錄,等2003年傷全好後,即便球團決定連跳兩級直升AA,但在那兒的表現卻顯得平淡,王建民幾乎只在全美球探和媒體的雷達邊緣閃現;反觀同年,小王建民一歲的曹錦輝,不只已經完全宰制整個AA,更憑藉著超人天賦和灼熱的速球,飛登大聯盟。
當時有誰想過,第一個在大聯盟站穩腳步的可能是王建民?有誰想過,在全美最大城市、最多光榮的球隊裡,這個來自台南的孩子,能安然無懼,直挺挺的站在洋基球場的投手丘上?
王建民的寡默,在球場內全轉成了堅定的力量。靛藍直條紋,劃在雪白的球衣上,一道道全是責任、期待和壓力。但當他用清澄的眼神直直望著你時,你看不到一絲倉皇、驚懼,彷彿一切理所當然,本當如是。
你甚至開始感覺到,這,好像並不難。但你忘了,即便是業餘時代見過所有大場面、冒險從古巴叛逃的王牌投手Jose Contreas,站在這滿滿5萬7000人的球場正中,仍可能會不禁感到戰慄。
在王建民的沈默中,我們看見的是保存下來的專注和正直。近年身邊社會看似喧譁,各種把戲、雜音不斷,但實際上卻透露出了一種極大的空洞,像一隻無論如何也餵填不滿的怪獸;相較下在媒體前言語無味、安靜到甚至顯得遲緩的王建民,卻在世界之端,用身體發出了巨大的聲響,轟然如雷。
美國已故禪者、音者John Cage曾經形容過他的一次純然無聲體驗。在哈佛大學一個徹底隔絕、抽空任何迴響的「無音室」(Anechoic Chamber)內,他清清楚楚的聽見一高一低的兩種音頻,出來後他困惑的詢問工程師,並形容自己聽見的這兩個聲音,工程師告知,聽見的高音是神經系統、低音則是他的血液流動。這個經驗除了說明,對一般人類而言,世上並不存在絕對的無聲之外,更證明了在壓縮並且完全寂靜的情境之內,我們反而能貼近並且聽見自己,即便物理上來說都是如此。
這本雜誌的存在,只是嘗試記錄和保存王建民帶給我們的一些吉光片羽、分享作者的觀點或感動。但畢竟所有語言和文字都只存在我們意識的表層。靜下來,看王建民投球,你會發現他其實極為平凡純粹,所有特別的地方全是我們的想望與投射,他的成功、就像一面鏡,在某個折射的角度或者細縫中,讓我們瞥見了一點點的自己,分享了一絲絲的光榮,如此而已。
但這樣的成功,也讓一個原來話就不多的人,不得以必須面對連串的躁動與騷亂,在2006年8月17日,終於決定以一紙聲明稿,用最具體的方式選擇了最直接的沈默,回到那個理所當然的地方,把所有人留在門外觀望。
王建民終於回到了那屬於他的巨大靜默之中,而遠在海洋彼端的我們,隔著電視的螢光屏幕,除了渴望看見他以犀利的球威拿下一場又一場勝利,聽見現場無數的歡呼吶喊之外,是否更應該去傾聽他的沈默?因為在那之中,或許我們也能聽見自己血液奔動、心跳澎湃的聲音。
寫於2006年8月
摘自《王建民榮光全紀錄》
不動的動者
The Unmoved Mover
我常在想,寫東西、編雜誌,或者其他任何一項世間的行為,和棒球究竟可以產生什麼樣的連結,我們可以從這個起源於美國的運動裡,反照出哪些自己生存狀態的圖像。王建民這幾年在大聯盟出現,給了一個很好機會,透過他,我又開始重新思考和認識棒球本身。
棒球無疑是所有西方競技裡最具東方風格的一種,它有一個根植在東方的靈魂。拿來和充滿聲光刺激,如同好萊塢動作片的籃球相比,棒球顯得黯啞、甚至樸拙。當動作片情節如舞蹈般華麗展開的同時,棒球比賽卻像兩名武者對陣,遲緩、定靜,時間的空白正發生作用。某一瞬間,雙方會同時動作、火光逬出,而下一刻一切又將回覆平靜,某種結果,無論榮耀或傷害,都已經完成。
這種靜動之間的對比,讓王建民的身影,在球場中成了更特殊的存在,寡默的他站在投手丘,一如颱風眼在風暴中心,安然立定,但週遭一切皆隨之旋轉。他是一個不動的動者,雙肘緩緩高抬過頭、停頓、讓手套和球靜靜躺在頸椎,下一秒,他將從颱風眼走來,把自己毫無保留的拋射到狂風般的身體運動中,他是一塊看似冰冷其實灼熱的玄鐵,是小說裡說的「重劍無鋒,大巧不工」。
如此曖昧矛盾,是一種純然的東方性格,而在王建民的應答模式裡,我們可以得到最直接的體驗。每當被問到比賽表現,他的回答總是千篇一律:「就一球一球投啊」、「就想把球路壓低一點啊」,單調枯燥、乾澀到擠不出任何一滴汁液。但剝開字義、撇掉詞語內容,只玩味這個「就」字,短促的聲詞,彷彿伴隨一個立即的行動,直直往前,當字還在嘴裡,身體便已進入現場,介入發生中的一切;但同樣詭異的是,這個「就」字,如我們嘴裡常說的「就這樣吧」,也透露出了一股消極命定,本當如是的意味。
絕少有一個虛字,能同時兼具這樣最積極與最消極的兩面情感,而這種反差正中了棒球運動的核心。整體來說,這是一個終極的零和遊戲,場上所有發生的事,彼此之間都存在相對關係,最終相加必回歸於零,形成一種混沌但完美的平衡。
讀者拿在手上的這本特輯,透過美國當地攝影,以黑白和彩色的瞬間,真實捕捉了王建民沈靜之外的凜然霸氣,以及暗流在棒球平緩節奏底層的兇猛騷動,但在這些正反揉捏混雜的情緒裡,每個人仍靜默的等待著那雷霆霹靂、電光石火的一刻,可以用絕對的速度和力量,將眼前一切均衡打碎。
就像封面轟然直落在洋基球場的閃電,在空氣中割裂出短暫片刻,打開了一道時間裂縫,讓球賽甚至生命能在這一閃中發亮。說到底,棒球畢竟是一門需要在剎那專注與爆發的藝術,而再也沒有人,會比來自台灣的王建民,更能深刻體現這種擺盪在繁簡、快慢、動靜之間的東方魅力。
寫於2007年9月
摘自《王之道──王建民圖文特輯》